中國社會科學院
財政稅收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楊志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繪就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以中國式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藍圖和路線圖。我們要認真學習宣傳貫徹三中全會精神,將學習成果進一步轉化為實際行動。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健全與中國式現代化相適應的現代財政制度。全會對財稅體制改革作出具體部署,具有重要意義。改革是有時間表的,所提出的財稅改革任務必須在2029年新中國成立80周年前完成。《決定》從預算制度改革、稅收制度改革、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改革三個方面部署深化財稅體制改革任務,體現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之間的延續性關系。改革需要一茬接著一茬干,久久為功,功必可成。
財稅體制改革屬于需要解決的重大體制機制問題。財稅體制是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宏觀經濟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財稅改革為包括財政政策在內的宏觀經濟政策的落實提供體制性支持。宏觀經濟政策取向的一致性離不開財稅改革的強有力支撐。
財政政策發揮作用的前提是正常的財政運行。直面矛盾和問題,深入研究、深化認識、找準癥結,才能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案。《決定》提出,“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這是央地財政關系改革的目標。做到了,各級財政就能正常運行,中央和地方的兩個積極性就能得到充分發揮。《決定》要求,“增加地方自主財力,拓展地方稅源,適當擴大地方稅收管理權限。”這是從開源上著力增加地方財力。“適當加強中央事權、提高中央財政支出比例。中央財政事權原則上通過中央本級安排支出,減少委托地方代行的中央財政事權。不得違規要求地方安排配套資金,確需委托地方行使事權的,通過專項轉移支付安排資金。”這是從節支上著力幫助地方實現財政正常運行。
財稅改革直面難題。財政轉移支付改革不僅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還需要解決不少技術難題,如建立促進高質量發展轉移支付激勵約束機制等。預算制度改革涉及的多為利益難題。“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把依托行政權力、政府信用、國有資源資產獲取的收入全部納入政府預算管理。”此項改革是進一步強化全口徑預算管理,加強財政資源和預算統籌,意味著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將受到沖擊。“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既是對零基預算改革實踐的肯定,又是對改革的新期許。眾所周知,零基預算改革難度很大,西方零基預算改革總體上是失敗的,零基預算改革更多的只是留下理念。中國式現代化下的零基預算改革之所以能夠取得成效,是因為改革立足國情,是因為改革者的勇氣和專業。深化零基預算改革,更是表明改革者的決心和擔當。
《決定》提出“研究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隨著新業態的不斷涌現,稅收制度需要適應經濟社會變遷所帶來的稅源轉變的現實。要構建同新業態相適應的稅收制度,需要深入研究新業態、深化對新業態的認識。改革需要謀定而后動。
總之,《決定》所提出的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堅持并體現了系統觀念,在落實中同樣需要系統的改革方法。立足實際,優化改革順序,優化改革推進方式,堅定信心完成財稅體制改革任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更為堅實的財力保障,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