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方糖小鎮”,一天的工作從一個擁抱開始——你必須抱一下立在門口的那位胡桃夾子先生,至少要攬住他的腰,因為門禁就在他的后背上。這時,人們會看到他咧嘴笑著,露出兩排白牙。
擁抱胡桃夾子的人們,同時也擁抱了一種與傳統“單位”不同的工作方式。胡桃夾子守衛的“方糖小鎮”當然并非一個真正的小鎮,而是一種有別于寫字樓的新型辦公場所——“聯合辦公(coworking)”空間。在這里,最被強調的不是“工作”和“效率”,而是“社群”、“合作”和“分享”。
從成都到深圳,從北京到上海,中國年輕人忽然興起了“聯合辦公”生活。2015年,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開始了“SOHO 3Q”,萬科集團前高級副總裁毛大慶推出了“優客工場”。而就在幾年前,還有人在網上感慨,美國及歐洲“聯合辦公”越來越普遍,中國這樣的地方并不多。
“聯合辦公”空間興起的背后,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自由的勞動者:“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潮流下的年輕創業者,擁有專業技能、工作形式相對靈活的自由職業者,以及大公司的創新創意部門和短期外派的項目團隊等。
克而瑞咨詢今年年初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的聯合辦公空間已達到2300多家。這家咨詢機構認為,在政府的推動下,聯合辦公與眾創空間“乘著大風飛速發展”。
流動的空間
1月15日晚,成都方糖小鎮半開放的階梯教室。來自北京的劉健正在講述如何用6個集裝箱“打造綠色世外桃源”。
2014年,劉健用30萬元和從朋友那借來的200平方米土地,在北京順義區建立了由6個集裝箱組裝成的“可持續生活實驗室”,包含綠色廚衛、蔬菜園地、屋頂花園等生活空間。
8層階梯上,密密麻麻坐了70多人。其中既有方糖的會員——2015年12月開始運行后,首批入駐成都方糖小鎮的辦公團隊,也有規劃師、建筑師和旅館、農家樂等的經營者。
分享告一段落,很多人搶著提問。
“我覺得您的做法像是在到處布道,為什么不先實踐呢?”一個帶著質疑的問題迎面而來。
劉健的回應是,推廣這種新的綠色生活方式,需要每一個地方的本地資源,這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自己能做的是傳播理念和價值觀。
如他所愿,不少參與者的確被這種“理念”感染,開始考慮如何讓“集裝箱”落地成都。有人推薦了合適的地點,有人表示可以免費提供土地,還有人想自己試試,問劉健有沒有更多的建議。
也是在這個階梯教室里,每個周四晚上,會舉行成都Workface的主題例會。Workface是一個創業者社群,每周在上海、北京、杭州、成都等25個城市舉行創業分享活動。成都Workface已入駐方糖,而方糖的創始人萬里江也是Workface的成員。
1月21日,Workface剛舉行了在成都的第99期例會,社會企業“Rebug”的創始人王伊分享了自己的創業項目:回收個人的舊衣服和包包,重新設計成新產品并銷售。
每一場活動后,分享者和到場觀眾的社交聯系人里都會多一些有趣的人物,為未來的合作、交流埋下種子。
階梯教室只是方糖的公共區域之一,整個方糖的面積有900多平方米,只有80個工位。
在前臺后的休息區、天鵝湖邊的環繞式露臺和樓頂天臺上,創業者之間常進行更為隨意的聊天。
成都Workface召集人劉梓舟認為,方糖的最大特點,就是有大量的公共區域:“公共空間多,就促使人往公共空間聚集,就必然促進交流。在這個過程中,會迸發出更多新的可能性。年輕人也比較喜歡這種開放的狀態。”
劉梓舟最喜歡的公共空間是前臺后面的休息區。旁邊就是陽臺,落地玻璃,光線通透,離咖啡機和會議室都很近。
而正與朋友進行音樂培訓項目創業的李先生,則喜歡在辦公之余看書。在開放式工位旁邊,有一處閱讀區域。方糖已加入“InLibrary”計劃,這里的圖書可以在全國34個省市的1017個借書點之間流通,流通點主要是一些青年旅館、共享型公寓、創客空間和咖啡廳等。
成都另一家位于國航世紀中心頂層的聯合辦公空間“三文”,大面積的、可分享的公共區域也是最顯著的空間特點。
“三文”將在2016年春節后開始正式運營,剛剛從賓夕法尼亞大學碩士畢業的創始人之一潘云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在裝修過程中,他們特意擴大了公共空間的占比:現在餐廳的位置,原本也安排了工位,但為了讓大家更多交流,改成了一個公共食堂,一側是落地玻璃,可以一邊吃飯一邊俯瞰來往的車流;另一側的墻上安裝有大電視,可以供在這辦公的會員一起看球和打游戲。樓梯旁,是鋪滿一整面墻的巨大書柜,三文的社群理念強調“共同學習”。
和傳統寫字樓相比,劉梓舟更喜歡聯合辦公空間的工作體驗:“格子間是死的,永遠幾個人在那里。但在方糖,空間是流動的。你可以在不同的位置——露臺、工位,樓頂……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靈感,流動帶來快樂。”
不僅是公司,更是社群
從“物理”上進入方糖,需要抱一下門口的胡桃夾子。而從“心理”上成為方糖的一員,則要接受方糖的社群理念。對氣氛和成員之間共同價值的強調,是聯合辦公空間的另一大特點。
成都方糖的負責人馮偉介紹,每個加入方糖的團隊都要簽署一份《方糖自治公約》:“我們是入駐‘方糖小鎮’的創業者,我們樂于實踐‘方糖小鎮’倡導的‘聯結、共創、自治’的創業文化……”
《公約》的具體內容包括選出“方糖自治會”的召集人,配合召集人舉辦的公共活動;接納彼此的團隊,成為創業好鄰居;為鄰居的產品和服務做種子用戶;在公共區域遵守不抽煙、不喧嘩、辦公用紙雙面打印等公德……
劉梓舟就成了成都方糖的一位創業者“藍胖子”藍一舸的種子用戶之一。“藍胖子”之前在華為公司當工程師,創業時卻選擇了和寫代碼很不一樣的美食領域。在方糖的創業集市上,他向其他成員展示了自己的主營商品“黯然銷魂兔”——“好吃到讓人黯然銷魂”的自貢冷吃兔。
在已經開設了7家“方糖小鎮”的上海,甚至有兩個業務上有關聯的團隊因為一起交流產生火花,合并成了一個團隊。
除了聯合辦公外,還可以“聯合生活”。聯合辦公空間的“辦公室戀情”,不再是寫字樓里的禁忌之戀,而變成了各團隊的聯歡。
在上海虹口的方糖,去年9月份,“樂蓓女性關愛產品”的創始人Eric向“筆記俠”團隊的成員蔡潤華求婚。求婚過程中,各團隊成員配合男主角一起演戲,制造驚喜。而求婚策劃則由虹口方糖的另一個創業團隊“邁瑞米求婚策劃”提供。在“人生大事”上,方糖成員也踐行了互相做“種子用戶”的公約精神。
在以實體辦公空間為基礎的線下社群之上,各“聯合辦公”空間也在使用新型互聯網社交媒體,以打造更大范圍、功能更多樣的線上社群。
擁有6萬會員的美國“聯合辦公”空間Wework的手機應用上,會員們標示自己的身份和工作項目,以制造進一步合作的機會;同時,在主要城市,他們還自發組成了壘球、桌游、高爾夫、瑜伽等各類俱樂部,定期舉辦活動;會員還可以給感興趣的話題點贊,申請從亞馬遜的云服務到電視修理等各類服務。
方糖的創始人萬里江將這種線上社群理解成”領英、微信、58同城和世紀佳緣”的綜合體。在一個相對高質量的社群內,選擇聯合辦公方式的年輕人可以進行事業合作,組織興趣小組,互相提供生活服務,甚至談談情、說說愛,找到情投意合的另一半。
越來越自由的勞動者
2015年年初到成都考察時,潘云還沒有在這里看到聯合辦公空間。而幾個月內,成都就出現了“三文”、“Walnut”、“俠客島”、“方糖小鎮”等多個聯合辦公項目。
在選擇成都作為創業地點前,潘云和合伙人考察了這里的市場需求。他們了解到,成都的小微企業非常多——根據2015年發布的第三次經濟普查數據,成都市的小微企業從業人員有150.39萬。統計數字之外,沒有正式注冊的小型團隊可能更多。
三文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更專業”的聯合辦公空間,不僅針對創業者,也吸引相對成熟和穩定的小團隊,比如小型的軟件或設計工作室,金融和咨詢團隊等。
方糖則更專注于起步階段的創業團隊:“創業是杯苦咖啡,加點方糖,或許會好喝一點。”這些創業者在辦公時間、地點和方式上都有很大的靈活性,對分享、合作及資源對接有諸多需求。方糖為創業團隊提供一系列第三方服務,包括人力資源、法務、媒體營銷、行政和對接投資等,讓創業團隊的成員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創業本身。
林林總總的聯合辦公空間,也逐漸顯現出了不同的集群效應。有的偏向互聯網產業,有的偏向文創領域,有的偏向金融行業。1月份,方糖舉行了“媒體人創業營”,邀請了從媒體行業走出來的“拇指閱讀”、“在行”等的創始人進行創業分享。方糖的創始人萬里江之前就是一名報社記者。
去年參觀新加坡的聯合辦公空間時,馮偉發現,有些與創新創業相關的政府機構也選擇在這里辦公,以及時接觸科技創業團隊——人家的政府也來“聯合辦公”了。